close

    花旗現金回饋悠遊卡算是很人性化的一張信用卡里程 數 換 機票

    Apple Pay綁定花旗現金回饋悠遊卡之後,

    就不用帶信用卡出門,只要用蘋果手機跟蘋果手錶就可以刷了,

    而且現在首刷禮4選1裏面,我首推~

    Apple Pay進行行動支付享5%現金回饋耶!

    而且又有悠遊卡的功能,嗶一下就好

    這麼好用的信用卡真的是大心啊~里程 數 換 機票

    關於里程 數 換 機票,信用卡各家優惠比較就看我以下的分享了

    花旗現金回饋悠遊卡/匯豐現金回饋御璽卡/花旗饗樂悠遊卡:

    花旗20181231.png

    匯豐20180630auto1

    饗樂卡20181231.png

    濱江宅配-1auto.png


?「父母賺錢養家壓力很大,罵你幾句,有什麼不行?」?「身為你的父母,當然可以安排你的生活!」.inline-ad { position: relative; overflow: hidden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}

.inline-ad div { margin: auto; text-align: center; }

.inline-ad iframe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; /*width: auto !important;*/ 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 {

padding: 50px 0 30px !important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height: auto !important;

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:before {

信用卡 買 一 送 一 content: "推薦";

font-size:13px;

color:#999;

text-align:left;

border-top: 1px solid #d9d9d9;里程 數

width: 100%;

position: absolute;

top: 15px;

辦信用卡要準備什麼 left: 0;

padding-top: 5px;

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:after {

content: "";

border-bottom: 1px solid #d9d9d9;

width: 100%;

position: absolute;

bottom: 15px;

left: 0;

}

.innity-apps-reset { padding: 20px 0 0 !important; margin: -20px auto -10px !important; } ?「父母都是為你好,想成功就要照著做!」?「辛苦養你長大,偶爾要你配合我們的安排,難道也不願意?」?「你若不接受我們的想法,不如不要回家。」無論是面子、尊嚴、自信心,在這些名詞底層最核心的概念,就是「自我價值」。所謂的自我價值,是指一個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,喜歡自己、對自己抱持正向感受的程度。從小經常被父母用上述這些語言及態度對待的孩子,自我價值很容易是偏低的。當父母連續幾天都沒有回應你的電話時,你是否開始擔心自己哪裡做錯了?當你不小心受了傷,或者被他人傷害,是否不是先檢視自己的傷口,而是像做錯事的小孩一樣感到自責、害怕?我與這類型的人談話時,經常在他們身上嗅到濃濃的不安全感。明明問題並非出在他們的身上,但在事情未經查證之前,他們卻總是毫不猶豫地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,或者找出各式各樣說法來「證明」自己在哪些環節一定出了差錯。明明就是被別人傷害,卻總是幫傷害自己的人找到合理的藉口,然後急著批評自己笨拙、愚昧,彷彿這一切「都是自己的錯」。這些人不僅覺得自己不好、不喜歡自己,他們甚至無法拒絕讓別人傷害自己、不敢拒絕不合理的要求,將所有的責任或過錯都往自己的身上扛。他們從來不會質疑為什麼別人可以粗暴地干預自己的生活,為什麼可以理所當然地傷害自己。他們很難正視自己的委屈、難過與受傷,即使因為負向的情緒而哭泣,他們也總是立即擦乾眼淚,故作堅強地告訴別人:「我沒事了,真是丟臉,竟然為這種小事掉眼淚。」 圖片來源/StockSnap.io 分享 facebook 被扼殺的情緒與感受受了傷,不被允許掉眼淚;面對危險,不被允許表達害怕;面臨挑戰,不被允許表達緊張;遭遇挫折,不被允許表達難過;面對攻擊,不被允許表達憤怒;有好的成就,不可以太開心……這些「禁止」,都在傳達同一個訊息:你的情緒與感受是不對的、不應該的、不重要的。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被訓練去判斷哪些情緒是「對的」,哪些情緒是「應該的」,因著表達出不同的情緒,會從父母那裡得到獎勵或懲罰等不同回應。也是從這一刻起,我們開始認識別人對我們的期待,學習只表達出被認可的部分,同時忽視了自己內在真實的情緒與感受。實際上,情緒與感受根本沒有好壞與對錯之分,那是一個人在面對不同情境時發自內心、最自然不過的反應。情緒與感受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訊號,我們藉由這個訊號來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與需求,進而透過適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。但是,幼年階段的我們還沒發展出成熟的判斷力與辨識力,以至於當父母對我們的某些需求表達出嫌惡、指責、忽視,甚至直接表達禁止的時候,我們就會告訴自己那樣的情緒感受是不能表達的,是不可以擁有的。圖/寶瓶文化提供 分享 facebook 換句話說,我們忽視並切斷自己內在傳達出來的訊號,選擇相信來自別人的指令。由於我們否定自己內在真實的情感與需求,全然以父母所設定的是非對錯來行事,因此,我們其實是以父母的期待來作為自己生活的重要指標。也因為不重視自己的情感與需求,這對別人來說根本是個天上掉下來的好機會,他們可以毫不客氣地要求你、掌控你、傷害你,藉此來滿足他們的欲望與需求。【本文節錄自《修補生命的洞──從原生家庭出發,為童年療傷》,寶瓶文化出版,胡展誥著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?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adesmrarleg 的頭像
    nadesmrarleg

    nadesmrarleg的部落格

    nadesmrarl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